|
|
||||||||||||||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0月30日报道:下一次,当你步入美国或某欧洲某国家超市、餐馆时,看一看架子或菜单上的葡萄酒吧,你将会看到不少酒瓶上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你可能会觉得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这种情况也不足为奇。但最近,中国已经开始出口国产的葡萄酒,和传统的葡萄酒与强国展开竞争。 更重要的一点是,许多中国酿酒商介绍说,现在中国人喝酒时很少会兑苏打或雪碧了,而当一个国家对酒的品味提高之后,酿酒商就会更注重酒的品质。 葡萄酒顾问和制造专家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在新近造访中国时说:“30年前,我不相信亚洲能生产出好酒,但今天我在中国,在这儿,品尝到了世界一流的葡萄酒。”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出口葡萄酒。但长久以来,中国葡萄酒都是“价廉物不美”的代名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中国葡萄酒出口在2008年达到顶峰,。彼时,价值2100万美元的590万升葡萄酒被运往主要的葡萄酒消费国(主要是美国和欧洲)。 经济危机期间,葡萄酒出口锐减至180万升,价值740万美元。相比较之下,美国的葡萄酒出口额为9.12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10%。 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数据表明,从2006年到2009年,中国葡萄园总占地面积达到了5万公顷,共有逾500家葡萄酒生产商——其中一半是在过去十年内涌现的。 中国外交学院经济学教授樊莹用叁种商品来展示中国从出口廉价商品到高附加值产物的转变。“最初,(中国)出口的是纺织品。,十年前开始出口汽车。,现在是葡萄酒。” 国内知名葡萄酒专家郭松泉将中国生产更多更好葡萄酒的原因归结于“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将中国文化和语言传播到海外,中国葡萄酒的品质也随之提高。今天的中国葡萄酒厂比过去更注重酒的品质。” 河北省秦皇岛市下属的昌黎县一直被称为“东方波尔多”,因为它和法国的波尔多葡萄庄园在同一纬度上,享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昌黎县内,一些酿酒厂开始采用一种他们称之为“葡萄酒庄园”的生产理念。他们声称采用欧洲地区的酿酒方法是为了酿出更高质量的葡萄酒。 昌黎县酒厂有自己小型的葡萄园,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他们还精心研究了生产葡萄和酿酒的相关技术,极力避免一些国内主要葡萄酒生厂商,如长城酒业,采用的大型工业化生产技术。 朗格斯酒庄就是昌黎县内一家独特的酿酒厂。这家酒厂的所属人是奥地利成功商人、有水晶沙皇之称的格诺特·朗格斯·施华洛世奇,酒庄的名字因此而来。 朗格斯酒庄的总经理任京介绍道:“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生产设备——我们采用的是‘重力酿造法’。区别于大型生产线上的‘泵送工艺’,重力酿造法有效地避免因过多卷入空气造成的酒结构异化。” 朗格斯酒庄的葡萄园还采用了一个特殊的方法就是音乐。200多公顷葡萄园内的葡萄以及地窖橡木桶里储藏的葡萄酒都有幸聆听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华尔兹,因为任京认为“音乐是鲜活的。让它们听音乐,就可以让它们感受到奥利地的文化。” 朗格斯酒庄里最便宜的葡萄酒一瓶是30美元,有一些葡萄酒的要价甚至高达1000美元(酒瓶上有施华洛世奇水晶的装饰)。尽管如此,吸引消费者从来都不是问题。 “我们专注于质量而不是产量,每年只生产60万瓶葡萄酒。一旦消费者知道这是多么好的酒,他们就会买,。”任京说。 但并不是人人都相信中国在生产高品质的葡萄酒。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段长青说,许多中国葡萄酒生产地区都很不错,中国葡萄酒的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但是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了解毕竟很少,所以短时间内中国葡萄酒的品质还不会有太大的飞跃。 “中国谈‘出口’葡萄酒可能还为时尚早。因为许多酒厂仍从国外进口葡萄酒以满足国内市场。” 但是葡萄酒专家郭松泉却表示“作为葡萄酒生产快速增加的国家,中国确实有生产优质葡萄酒的潜质,而且的证实的方法就是让它们走出国门,让海外来赏鉴中国的葡萄酒。” 不管怎样,一些小而独特的中国葡萄酒还是不断出现,甚至引起了法国葡萄酒酿造商的注意。 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以前是一家法国葡萄酒生产商保乐力加集团(Pernod Ricard)的合资公司,现在已转型成国企。龙徽就深受法国酿酒技术的影响。他们雇佣了波尔多培训出来的酿酒师,引进了海外的生产设施和流水线,以缩小国内外葡萄酒的质量差别。2005年时,这家公司占据中国葡萄酒出口总额的39%。 龙徽集团进出口部经理严朝伟说道:“我们雇佣非常出色的法国酿酒师萨巴特(Jerome Sabate)来控制制造优质葡萄酒的每一个步骤。从技术上说,这是有法国风味的中国葡萄酒。” 这家葡萄酒厂还和欧洲最大的葡萄酒公司法国卡斯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后者在法国有非常强的影响力,生产的葡萄酒销往80多个国家。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usa/2010-10/29/content_1147638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吕畅 编辑 吕捷)
|
![]() |
||
|
|
|
|
商讯
|
视觉
|
博客
|
财经
|
|
点击排行
|
英语点津
|
网站地图 | |||||||||
国际 | 要闻 | 深度 | 亚太 | 北美 | 中东 | 拉美 | 中外关系 | 国际组织 | 海外看中国 |
评论 | 本网视点 | 国际时评 | 中国观察 | 财经评论 | 网友热议 | 影视书评 | 声音 | 漫画 | 外交讲坛 |
财经 | 国际财经 | 中国经济 | 分析评论 | 股市基金 | 房产动态 | 经济数据 | 消费旅游 | 理财保险 | 资讯抢鲜报 |
博览 | 奇闻奇观 | 科学探索 | 历史揭秘 | 劲爆丑闻 | 名人轶事 | 精彩热图 | 幽默 | 本周推荐 | |
音画 | 环球瞭望 | 社会百态 | 娱乐时尚 | 图吧博客 | 军事天地 | 时事热点 | 图片专题 | ||
军事 | 军事广角 | 即时消息 | 装备图集 | 中国国防 | 国际防务 | 军事评论 | 专栏 | ||
台海风情 | 台海热点 | 台湾旅游 | 台海局势 | 走进台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