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24日报道: 眼下正值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来自全球171个国家的清华校友以感恩之心庆祝母校的百年华诞。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当时名为“清华国立学堂”,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建校,可以说承载着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血泪史。 1890年,清政府负于八国联军,被迫赔偿列强9.8亿两白银,赔款中7.32%归美国。 后来美国政府承认赔款“原属过多”,同意于1909年将其中一部分“退还”清政府,令其在北京建立一所预备学校,取名为“清华学校”,在校学生可申请到美国大学就读。 随后,学校搬入清华园,于1911年开始招生,后来又设立了4年制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制,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清华大学。 从一开始中国学生留洋的预备学校发展到今天,清华大学不仅是中国优秀学生报考的首选,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国学生前来就读。 1950年以来,共计有18000名外国学生从清华大学毕业,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00年,注册清华大学的外国学生人数为490名。去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2190名。 1950年12月,来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14名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汉语。次年,清华大学又接收了来自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19名学生。这33人组成了东欧交换生汉语语言训练班的第一批学生。 这批学生中来自罗马尼亚的Romulus Ioan Budura 曾记录道,“当时中国刚刚经过了抗日战争和内战,生活条件还不怎么好,但学校尽了最大的努力。” 前罗马尼亚驻中国的大使Budura 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床上用品、热水瓶、有着好看图案的脸盆,还有一个火炉。学校甚至建起了一个食堂,专门供应东欧风味的饭菜。” 60年来,清华大学不仅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了世界级的基础设施设备,还开放了几乎所有的学院,教师使用英语向外国学生授课。 除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清华大学坐落在北京西北部的颐和园,还以其美丽的校园环境闻名于世。2010年福布斯杂志将其列为世界最美丽的校园之一,也是亚洲唯一榜上有名的学校。 正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美国学生Lilian Okoye 说到,“回顾清华的历史会发现,自1911年以来,清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但现在,世界各国的人们都纷纷来到清华。” Lilian Okoye 在校园里一家外国学生和同伴练习汉语的咖啡厅接受了《中国日报》的采访。她说,“现在的清华大学是一所真正的国际化的学校。” 2008年,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大三年级的一名学生,Lilian Okoye获得了“汉语桥”这一最有影响的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特等奖。2009年,Lilian Okoye获得了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奖学金。 她说,她完全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十万强计划”。该计划预计在今后叁年中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我支持奥巴马对于同中国展开文化和教育交流的政策。对我来说,国际关系的展开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会面交流,就像我们现在这样。” 25岁的Lilian Okoye 在三年前赢得比赛之后,经常受邀参加中国的各个电视节目。 在清华大学,美国学生的人数仅次于韩国学生,这表明中美两国的友好互动正在日益增加。实际上,201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美国学生人数,已经首次占到了留学生中的最大比重。 在翱办补测别他们班上,有11名中国学生和11名外国学生。这些外国学生分别来自挪威、葡萄牙、塔吉克斯坦、刚果、美国、韩国、俄罗斯、秘鲁和阿联酋9个国家。 来自秘鲁的Maria Chia说,“我们班就像联合国一样,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多文化氛围。” 然而,要成为世界级的一流大学,清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清华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居第54位,在2010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全球大学排名中居第58位,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居第49位。 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开办了国际工商管理硕士(滨惭叠础),吸引了更多关注中国商机的外国学生前来就读。 去年从美国来清华攻读IMBA的Neil Schwartz 说,“如果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国,让自己浸染在一种能够学到足够的知识、能够跟人们畅快交流的环境之中。” 在纽约从事了两年市场咨询的工作之后,Neil Schwartz来到中国,在深圳教了一年英语。 27岁的厂肠丑飞补谤迟锄说,“最初我的目标是成为美国顶尖级的惭叠础,但来到这里以后,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中国。了解到自己希望今后能在中国发展,我决定留在这里继续自己的学业。” 来自法国的学生Hugo Garcia-Cotte,目前正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进行为期两年的交换,他已经开始和中国一家公司合作开发移动游戏。 Hugo Garcia-Cotte 表示,“这里有很多的机会。本来我可以去剑桥大学,但我认为我的未来在这里,在中国,所以我选择了清华。”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4/24/content_1238220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唐跃 编译 赵欣莹 编辑 裴培)
|
![]() |
||
|
|
|
|
商讯
|
视觉
|
博客
|
财经
|
|
点击排行
|
英语点津
|
网站地图 | |||||||||
国际 | 要闻 | 深度 | 亚太 | 北美 | 中东 | 拉美 | 中外关系 | 国际组织 | 海外看中国 |
评论 | 本网视点 | 国际时评 | 中国观察 | 财经评论 | 网友热议 | 影视书评 | 声音 | 漫画 | 外交讲坛 |
财经 | 国际财经 | 中国经济 | 分析评论 | 股市基金 | 房产动态 | 经济数据 | 消费旅游 | 理财保险 | 资讯抢鲜报 |
博览 | 奇闻奇观 | 科学探索 | 历史揭秘 | 劲爆丑闻 | 名人轶事 | 精彩热图 | 幽默 | 本周推荐 | |
音画 | 环球瞭望 | 社会百态 | 娱乐时尚 | 图吧博客 | 军事天地 | 时事热点 | 图片专题 | ||
军事 | 军事广角 | 即时消息 | 装备图集 | 中国国防 | 国际防务 | 军事评论 | 专栏 | ||
台海风情 | 台海热点 | 台湾旅游 | 台海局势 | 走进台湾 | |||||